- 5.0
更新至04集
佐藤元,增田俊树,堀江瞬,白石晴香,梅原裕一郎,山路和弘,小野大辅,岛崎信长,关俊彦,武内骏辅,园崎未惠,关智一,丰永利行,泽城千春,森川智之,高桥李依
- 5.0
更新至03集
山下莉绪,泉泽祐希,绀野彩夏,佐伯大地,向里祐香,永野宗典,猪野广树,山下航平
- 10.0
更新至12集
黄渤,梅婷,朱珠,田雨,孙坚,邹元清,刘海蓝,荣梓杉
- 9.0
更新至17集
张鲁一,于和伟,陈瑾,王子文,林永健,李小冉,张帆,白客,涂松岩,寇振海,王传君,何杜娟,赵健,张峻宁,马东,高亚麟,季晨,梁振华,唐家三少,郭靖宇,江南,侯鸿亮
- 1.0
HD
席亚拉·贝利,Brian,Matthews,Murphy,塔德·莫拉里
- 2.0
HD
托菲克·巴霍姆,法瑞斯·法瑞斯,麦赫迪·德比,穆罕默德·巴克里,马哈姆·胡里,什万·哈吉,Yunus,Albayrak,Ayman,Fathy,Amr,Mosad
- 6.0
更新至01集
陈豪,龚嘉欣,江嘉敏,谭凯琪,周嘉洛,糖妹,邝洁楹,吴子冲,郑子诚,李君妍,史颖乔,马海伦,邓英敏,韩马利,杜燕歌,冯素波,钟志光,林景程,易宇航,潘芳芳,谭坤伦,赵乐贤,陈狄克,邵卓尧,叶凯茵,曾慧云,苏丽明,魏惠文,吴瑞庭,戴耀明,李冈龙,莫伟文,郑家生,李漫芬,陈勉良,黄耀煌,梁珈咏,赵璧渝,黄梓玮,游莨维,姚莹莹,彭翔翎,易智远,区霭玲,何沛珈,陈颍熙,吴绮珊,梁雯蔚,马俊杰,黄碧莲,蔡菀庭,梁百川,曾海昌,李嘉晋,邹兆霆,施焯日,陈戬浩,陈诺忠,谭焯升,黄浩霆,吴幸美,林正峰,游嘉欣,潘冠霖
- 9.0
更新至09期
玛利亚,郑丹瑞,徐文浩,伍仲衡,张佳添,林二汶,兰茜
- 7.0
更新至22集
王雅捷,宋佳伦,王挺,王丽云
- 4.0
更新至20230130期
- 4.0
更新至20230130期
- 1.0
更新至04集
木村良平,东山奈央,菲鲁兹·蓝,长岛雄一,大桥彩香,相马康一,花守由美里,田所阳向,青木瑠璃子,田所梓
《居庸叠翠 花色流金》作品主视图
11月7日,历时2个多月的第六届北京文化创意大赛昌平分赛区比赛顺利收官。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产品创意设计、数字视觉设计、运营项目设计三大类项目共征集来自团体和个人135件作品,其中《昌平心意礼盒》《大运河传奇》《千年水道 文明纸现》三件作品分获各类作品一等奖。参赛作品中,既有已投身文化创意产业多年企业、有在昌平高校的青年学生,也有生在昌平、长在昌平的“老昌平人”。他们从各自角度出发,创作了风格各异又具有鲜明昌平特点的作品。
产品创意设计
《元大都运河图系列产品》
昌平区文联副主席于航历时四年创作了大运河系列作品。本次大赛,第一卷“昌平白浮泉”由相关公司授权开发,制作了文创产品参赛并获得二等奖。“昌平白浮泉”以京杭大运河最北上源头昌平白浮泉为背景创作,再现元代人们在昌平白浮泉龙山祈盼风调雨顺、天降甘露的场景。
《昌穰平安》
围绕昌平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和优美的自然生态风光,参赛选手提炼昌平历史文化元素,设计了具有昌平特色的笔、墨、纸、砚、挂件、笔搁及私人定制印章等7件套办公用品,件件精美绝伦。
数字视觉设计
《居庸叠翠 花色流金》
数字视觉设计类中,来自北京服装学院几名学生组成的Tsia团队带来了作品《居庸叠翠 花色流金》。项目选取居庸关云台、南北城楼、国计坊、花海以及其本身的长城元素为主要载体,在虚拟世界中对历史建筑展开了想象和创新,设计出历史与科技相结合的数字藏品。
《那些快失传的北七家传说》
在昌平区北七家镇,有个名为“海鶄落”的地方,外人到此恐怕要对读音犯难。相传,元末一位蒙古王爷喜好围猎,经常到风火屯村附近围猎,劳民伤财,当地百姓苦不堪言。一次围猎中,海鶄鸟触地而亡以死谏言,王爷被触动发誓从此不再狩猎。当地百姓对海鶄鸟非常感激,村名也改作“海鶄落”——即海鶄落下的地方。这就是本次获奖作品《那些快失传的北七家传说》中的一则传说故事。该作品主创人员查阅《北七家镇志》《郑各庄村志》《白庙村志》等资料,采用电脑手绘+鼠绘方式,历时2个月,用漫画讲述了北七家镇八仙庄、曹碾村、东二旗、东三旗、白庙、平西府等地的传奇故事,共92幅画面。
运营项目设计
《下苑艺术生活季——苹果乐园场地空间设计》
在昌平区兴寿镇,小村庄下苑村因为自上世纪90年代陆续有艺术家入驻,成了吸引众人关注的艺术空间。参赛选手利用下苑村发展成熟的艺术业态,以昌平的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昌平苹果为元素,设计了一个艺术设计综合体——苹果乐园。
苹果乐园以文促旅,游客既能体验到艺术市集、骑行、即兴音乐演出、艺术空间、艺术体验等内容,还能购买本地苹果衍生的文创产品,通过艺术设计赋能本地农产品。
《十三陵剧本杀》
如果要问现在的年轻人爱玩什么,剧本杀一定榜上有名。这个时下最流行的娱乐项目也走入本次文创大赛,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的几位同学将剧本杀与十三陵传统明文化相结合,设计出十三陵元素的剧本杀。该作品既可以将十三陵旅游规划路线在游戏过程中体现,又可以用盖章、文化剧本书等作为旅游纪念品。项目中包含小程序、实体道具、旅游点打卡等环节,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让观众在参与游戏中了解十三陵,体验明文化。文/本报记者 张月朦